成语有关矢的成语

有关矢的成语

有关矢的成语共收录49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矢志不渝表示永远不变心。《晋书 谢安传》:“安虽受朝寄,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,每形于言色。”
无的放矢的:靶心;矢:箭。没有目标乱射箭。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;或不切合实际。清 梁启超《中日交涉汇评》:“如是,则吾本篇所论纯为无的放矢,直拉杂摧烧之可耳。”
矢志不移发誓立志;决不改变。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仇大娘》:“仲叔尚廉利其嫁,屡劝驾,邵氏矢志不摇。”
矢口狡赖死也不肯承认。
桑弧蒿矢谓行桑弧蓬矢之礼以励志。蒿,蓬蒿。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儒林传·刘昆》:“每春秋飨射,常备列典仪,以素木瓠叶为俎豆,桑弧蒿矢,以射菟首。”
枉矢哨壶枉:曲;矢:箭;哨:不正;壶:古代投矢娱乐所用的器具。弯的箭,歪的壶。比喻不精致的器物,为主人自谦之辞。《礼记·投壶》:“主人请曰:‘某有枉矢哨壶,请以乐宾。’”
亲当矢石谓将帅亲临作战前线。《北齐书·文宣帝纪》:“每临行阵,亲当矢石。”
矢无虚发矢:箭;虚:空。箭射得准,每发必中。形容箭术高明。南朝·梁·沈约《为皇太子谢赐御所射雉启》:“轻銮微动,密翳徐张,黄间所彀,矢无虚发。”
矢如雨集矢:箭;集:汇集。箭像雨一样射下。清·林云铭《林四娘记》:“持弓回射,矢如雨集,俱向众兵头而掠过。”
矢口否认一口咬定;坚决不承认。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16章:“他为着面子上光彩,矢口否认他的妹妹是‘如夫人’。”
众矢之的许多箭射击的共同靶心(矢:箭;的:靶心)。比喻大家攻击的目标。清 谭嗣同《报贝元徽》:“今之原祸始音,必以合肥为众矢之的。”
矢力同心齐心合力。《辛亥革命·关于南北议合的清方档案》:“方今人心趋共和,决无第二问题,不独东南十数省矢力同心,即西北各省闻亦均表同意。”
躬冒矢石见“躬蹈矢石”。明·张居正《辽东大捷辞恩疏》:“诚以摧锋陷城躬冒矢石,本诸将士之力,固非坐而指画者所可同也。”
桃弧棘矢桃木做的弓,棘枝做的箭,古人认为可辟邪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桃弧棘矢,以除其灾。”
锦囊还矢谓凯旋告捷。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序》:“世言晋王之将终也,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:‘梁,吾仇也;燕王吾所立,契丹与吾约为兄弟,而皆背晋以归梁,吾遗恨也。与尔三矢,尔其无忘乃父之志!’庄宗受而藏之于庙。其后用兵……盛以锦囊,……及凯旋而纳之。”
矢石之难矢石:箭和礧石,古代作战的武器。难:不幸的遭遇。指战争中的危难。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晋世家》:“矢石之难,许马之劳,此复受次赏。”
桑弧蓬矢古代男子出生,射人用桑木做的弓,蓬草做的箭,射天地四方,表示有远大志向的意思。西汉 戴圣《礼记 内则》:“吉者宿齐,朝服寝门外,诗负之,射人以桑弧蓬矢六,射天地四方。”
强弩末矢同“强弩之末”。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:“又强弩末矢,理无穿于鲁缟;冲风余力,讵能动于鸿毛。”
矢死不二矢:同“誓”,发誓;二:二心。立誓到死不改变意志。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鸦头》:“瑥得鸦头,横施楚惊。既北绽,又欲夺其志,女矢死不二,因囚置之。”
一矢双穿犹一箭双雕。清·陈天华《狮子吼》楔子:“是英雄自有英雄面,怕什么代越庖俎,还他个一矢双穿。”按,此指抗洋倒清二者并进,一举两得。
矢志不摇矢:通“誓”,发誓;摇:动摇。发誓立志,决不改变。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仇大娘》:“仲叔尚廉利其嫁,屡劝驾,而邵氏矢志不摇。”
猴子搏矢形容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容易上当。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王射之,敏给搏捷矢。王命相者趋射,狙执死。”
身当矢石形容亲自抵挡敌人进攻。《晋书·王鉴传》:“昔汉高、光武二帝,征无远近,敌无大小,必手振金鼓,身当矢石,栉风沐雨,壶浆不赡,驰骛四方。”
矢在弦上,不得不发矢:箭;弦:弓上用以法箭的牛筋绳子。箭已搭在弦上。比喻为形势所迫,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。晋·王沈《魏书》:“琳谢曰:‘矢在弦上,不得不发。’太祖爱其才,不咎。”
亡矢遗镞损失箭和箭头。比喻军事上的细微损失。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秦无亡矢遗镞之费,而天下诸侯已困矣。”
指矢天日见“指天誓日”。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窦氏》:“女要誓;南指矢天日,以坚永约,女乃允之。”
水激则旱,矢激则远水流矢飞,受阻则劲悍而去远。旱,通“悍”。比喻因祸致福。
矢忠不二立誓忠心到底决不改变。清 吴应逵《书钟锡明》:“妾今日归,为君守贞,矢死不二,君果有灵,当饮此。”
亲冒矢石见“亲当矢石”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2回:“尚亲冒矢石,冲突掩杀。”
矢口抵赖一口咬定,死不承认。叶兆言《花煞》第一卷第一章:“裕顺吓了一跳,连忙矢口抵赖,咬定绝无此事。”
永矢弗谖决心永远牢记着。《诗经 卫风 考盘》:“独寐寤言,永矢弗谖。”
矢如雨下矢:箭。箭像雨一样射下。汉·班固《汉书·李陵传》:“陵在谷中,虏在山上,四面射,矢如雨下。”
有的放矢的:靶子;矢:箭。对准靶子射箭。比喻言论、行动有针对性;目标明确。宋 叶适《水心别集》:“论立于此,若射之有的也,或百步之外,或五十步之外,的必先立,然后扶弓注矢以从之。”
矢志捐躯矢:通“誓”,发誓;捐躯:牺牲生命。立志牺牲而不屈服。《清史稿·尚可喜传》:“惟知矢志捐躯,保国岭南,以表臣始终之诚。”
一饭三遗矢矢:通“屎”,粪便。一顿饭的功夫上了三次厕所。形容年老体弱或年老无用。
矢志不屈矢:通“誓”;屈:屈服。立志决不屈服。清·顾彩《髯樵传》:“义哉髯也,见义必为,矢志不屈,求之士人中,亦几几难之。”
矢不虚发矢:箭。形容射箭本领极高。《魏书·王传》:“车驾还,诏健殿后,蠕蠕万骑追之,健与数十骑击之,矢不虚发,所中皆应弦而毙。”
矢尽兵穷矢:箭。箭已用完,兵已打光。形容战斗到兵力丧尽。唐·孙揆《灵应传》:“申胥乃衰楚之大夫,而以矢尽兵穷,委身折节,肝脑涂地,感动于强秦。”
矢死无贰矢:通“誓”;贰:二心。誓死不怀二心。《明史·忠义传·琴彭》:“茶笼守彭被困孤城,矢死无贰。”
矢在弦上箭已搭在弦上。比喻为形势所迫,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。三国 魏 陈琳《为袁绍檄豫州》注引《魏志》:“矢在弦上,不可不发。”
櫜弓戢矢见“櫜弓戢戈”。清·夏燮《中西纪事·剿抚异同》:“比年各省用兵,胜负无常,得失互见,诸臣何不以事无把握为虑,而亟欲櫜弓戢矢耶?”
矢心不二矢:通“誓”;二:二心。誓死不怀二心。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槐西杂志》:“我待年之滕,例不登诸策简,徒以矢心不二,故仲尼有是特笔。”
集矢之的比喻众人所指摘的对象。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二年》:“郑成公疾,子驷请息肩于晋。公曰:‘楚君以郑敌,亲集矢于其目。”
矢下如雨矢:箭。箭像雨一样射下。南朝·梁·范晔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:“积弩乱发,矢下如雨。”
函矢相攻指自相矛盾。先秦 孟轲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矢人唯恐不伤人,函人唯恐伤人。”
矢口猖言矢口:信口,随口;猖言:狂言。信口胡说。清·魏源《<书古微>序》:“矢口猖言,不顾其后,其不可信者二。”
矢石之间矢石:箭与礧石。比喻战场。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:“天下士大夫捐亲戚,弃土壤,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,其计固望其攀龙鳞,附凤翼,以成其所志耳。”
躬蹈矢石谓将帅亲临前线,冒着敌人的箭矢礧石,不怕牺牲自己。三国·魏·曹操《褒扬泰山太守吕虔令》:“卿在郡以来,擒奸讨暴,百姓获安,躬蹈矢石,年征辄克。”
洁清自矢谓保持自身清廉正直。《清史稿·高宗纪》:“以李侍尧、国泰所办贡物过优,皆致罪戾,谕各督抚等惟当洁清自矢,毋专以进献为能。”